参考来源:《清史稿·张廷玉传》《乾隆朝实录》《张氏家谱》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四月初八,安徽桐城张家老宅内一片肃穆。84岁的张廷玉静静地合上了双眼,这位清朝历史上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终于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此时的张廷玉,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
七年前那场与乾隆皇帝的冲突,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从三朝老臣到被剥夺爵位,从内阁重臣到灰头土脸地致仕回乡,张廷玉的晚年遭遇成了清代政治史上一个令人唏嘘的转折。
更让后人好奇的是,当这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后,张家的血脉又将如何延续。
在那个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官场失意往往意味着家族的没落,甚至是灭顶之灾。张廷玉的子孙们,能否在这场风暴中站稳脚跟,重新为家族赢得荣光。
【一】三朝荣宠:从翰林到军机重臣
张廷玉的人生,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初九,他出生在北京城里。
父亲张英是康熙朝大学士,家族本就书香门第,世代为官。这样的出身,为张廷玉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基础。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8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
这个开始看起来并不特别,毕竟以他的家世背景,考中进士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真正让张廷玉在康熙朝脱颖而出的,是他超乎常人的文字功底和处事能力。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张廷玉入值南书房。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南书房是康熙皇帝的核心智囊机构,能够进入这里,意味着得到了皇帝的直接信任。
张廷玉在这里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无论是起草诏书还是处理各种文书,都能做到精准无误,深得康熙欣赏。
雍正即位后,张廷玉的仕途开始了真正的腾飞。
雍正元年(1723年),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随后又历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雍正六年(1728年),张廷玉更是升任保和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重臣。
最关键的变化发生在雍正七年(1729年)。
这一年,雍正设立军机处,张廷玉成为首批军机大臣之一。
从此,他真正站在了大清帝国权力的核心。雍正对他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曾经说过:"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朕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
这种信任关系的顶点,是雍正临终前的一道遗诏。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病危,在遗诏中明确指出: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命令将来配享太庙。
这对任何一个臣子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在整个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能够配享太庙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
【二】乾隆初年的继续辉煌
雍正驾崩的当天晚上,张廷玉就立下了一个大功。
由于雍正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众王公大臣并不知道储君是谁。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廷玉凭借着对雍正意图的准确把握,协助找出了立储密诏,确认了弘历(乾隆)为合法继承人。
这份拥立之功,乾隆自然铭记在心。即位当天,乾隆就任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之一,并且在公开发布的诏书中重申了父皇的承诺:张廷玉将来配享太庙。
乾隆初年,张廷玉确实过得很风光。
新皇帝年轻,很多重大决策都需要这位三朝老臣的参与。
乾隆不仅在职务上继续重用张廷玉,还在生活上给予了特殊照顾。考虑到张廷玉年事已高,乾隆特意下令:张廷玉不必凌晨入朝,酷暑和风雪天也不必勉强上朝。
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更是破例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赐号"勤宣"。
要知道,清朝向来有"非军功不封爵"的惯例,文臣封爵极为罕见。这个封爵,既是对张廷玉功劳的认可,也体现了乾隆对这位老臣的特殊恩宠。
乾隆四年(1739年),张廷玉被加封太保,位列三公。此时的他已经67岁,声望和地位都达到了汉臣的顶峰。朝中无论满汉官员,见到张廷玉都要恭敬地称一声"张相"。
在外人看来,张廷玉的后半生应该是安稳无忧的。他有皇帝的信任,有配享太庙的承诺,有三朝老臣的声望。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安享晚年,等待着死后的无上荣光。
【三】暗流涌动的君臣关系
表面的和谐背后,实际上暗流涌动。细心的人早就能察觉到,随着乾隆逐渐成熟,随着新一代满族权贵的崛起,张廷玉这个三朝老臣的地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首要的问题是观念分歧。
雍正朝时,皇帝和张廷玉在政治理念上高度一致,配合得天衣无缝。到了乾隆朝就不同了。乾隆有自己的治国思路,在很多问题上与父皇的做法存在分歧。
张廷玉习惯了雍正朝的工作方式,有时候会按照老办法来处理问题,这就难免与乾隆的意图产生偏差。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满汉之争。乾隆内心深处对满汉关系有着很强的警觉性。
在他看来,满族大臣虽然能力可能不如汉臣,但胜在"淳朴正直",对皇帝忠心耿耿。汉族大臣则"心眼太多",虽然能力强,但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让人不能完全放心。
张廷玉与鄂尔泰的矛盾,更是加剧了这种政治紧张。
两人都是雍正的托孤大臣,都有配享太庙的殊荣,但政见不合,关系极为紧张。
朝中官员自然而然地围绕他们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群体——"张党"和"鄂党"。这种党争让乾隆非常不满,他曾经在上谕中抱怨:"满洲则思依附鄂尔泰,汉人则思依附张廷玉。"
乾隆十一年(1746年),一个重要的变化发生了。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病逝,年仅34岁。这对张廷玉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也标志着张家新一代在政治上的挫折。
张若霭本来是张家的希望,年纪轻轻就官至礼部侍郎,深得乾隆赏识。他的早逝,让张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纽带。
从这个时候开始,张廷玉明显感到了乾隆态度的微妙变化。皇帝开始更多地起用年轻的满族官员,对军机处的构成也在悄悄调整。张廷玉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正在下降。
【四】乾隆十三年的政治转向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对张廷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已经76岁,精力明显不如从前。更重要的是,他清晰地感受到了政治风向的变化。
这年正月,张廷玉参加了皇帝为近臣举行的新年宴会。
宴会后,他得到了与乾隆私下谈话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最近几年越来越少了。张廷玉抓住这个时机,向乾隆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够告老还乡。
乾隆听到这个请求后,表现得很不高兴。
他开始和张廷玉展开了一场辩论,质疑张廷玉退休的动机。乾隆认为,真正的忠臣应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应该有任何私心杂念。
如果把做官当作获得个人利益的工具,时势有利就全力营求,时势不利就主动求去,这就是"巧宦"而非"纯臣"。
这番话深深刺痛了张廷玉。他立刻听出了乾隆的弦外之音——皇帝在质疑他的忠诚度。面对这样的指责,张廷玉只能"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
更让张廷玉没想到的是,乾隆不仅当面拒绝了他的请求,还在第二天将这番君臣争论公布于天下,发布了一道长篇谕旨,将这件事提到了"臣节"的高度。
这等于是在全天下面前给张廷玉一个难堪。
这个事件标志着乾隆对张廷玉态度的根本转变。从这以后,两人的关系就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和谐状态了。
【五】乾隆十四年的致命冲突
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天,又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经过一年多的沉默,张廷玉再次向乾隆提出了退休的请求。这一次,乾隆的态度似乎软化了一些,他同意了张廷玉的辞呈,允许他"原官致仕",并且御制诗三章作为临别纪念。
看起来,张廷玉终于可以体面地离开政治舞台了。按照惯例,他应该回到桐城老家,在那里安度晚年,等待着死后配享太庙的无上荣光。
张廷玉却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他想起了雍正的遗诏承诺,想起了配享太庙这个至高荣誉。
在这个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谁能保证皇帝的承诺永远有效。张廷玉担心,一旦自己离开朝廷,远离皇帝身边,将来可能会有人趁机做文章,导致自己无法配享太庙。
于是,这位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的老臣,做出了一个"谨慎且大胆"的决定——他要求乾隆给他一个书面承诺,确保自己的配享资格不会改变。
张廷玉奏请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这个要求彻底惹怒了乾隆。在皇帝看来,这是对皇权的挑衅,是在向皇帝"讨要"封赏。你一个臣子,皇帝给你什么是皇帝的恩典,你怎么能主动去要。
乾隆虽然心中不悦,但碍于面子,还是勉强颁布了手诏,重申了雍正的承诺,并且赐给张廷玉一首诗。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意味深长:"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其中"漫愁郑国竞摧碑"一句,暗示了乾隆可能会像唐太宗对待魏征一样,先给荣誉后又收回。
第二天,按照规矩,张廷玉应该亲自进宫谢恩。这位84岁的老人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以年老天寒为借口,没有亲自前来,而是派了儿子张若澄代为谢恩。
乾隆的怒火终于爆发了。皇帝认为张廷玉这是"倚老卖老",对自己不够尊重。他立即下令军机处起草谕旨,要求张廷玉"明白回奏"。
更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负责起草谕旨的军机大臣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他看到乾隆发怒,担心老师会受到严重处罚,竟然违反军机处规矩,偷偷提前将消息告诉了张廷玉。
第二天一早,谕旨还没有正式下达,张廷玉就赶到宫中向乾隆请罪了。
这个举动立刻暴露了有人泄密的事实。乾隆更加愤怒,认为这是"师生结党"的铁证。
这一连串的事件,彻底断送了张廷玉的政治生命。
乾隆当即决定,革去张廷玉的伯爵爵位,同时严厉处罚了汪由敦。张廷玉的三朝老臣声望,在这场风波中荡然无存。
更严重的打击还在后面。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皇长子永璜病逝。
就在皇帝为失去长子而痛苦的时候,张廷玉又一次提出了请求回乡的要求。这一次,彻底触怒了乾隆。
皇帝愤怒地下令,将配享太庙的所有大臣名单拿给张廷玉看,让他自己考虑是否还有资格配享。面对皇帝的怒火,张廷玉只能上书请求"罢臣配享,并治臣罪"。
乾隆听从了大学士和九卿的建议,正式剥夺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但不予治罪。
同年七月,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为"匿丧赶考"案受到处罚,张廷玉也受到牵连。乾隆下令,收回历代皇帝赐给张廷玉的所有物品。
至此,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彻底失去了一切荣誉和地位......
【六】晚年凄凉与家族考验
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天,张廷玉终于得以离开京城,踏上了回乡的路。
这一次的离开,与他想象中的衣锦还乡截然不同。没有送行的官员,没有依依不舍的同僚,甚至连最基本的体面都失去了。
回到桐城老家后,张廷玉过得非常低调。
他深知自己已经彻底失宠,任何高调的举动都可能招致更严重的后果。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家中读书写字,整理自己的文稿,很少与外人接触。
这种政治上的彻底失意,对整个张家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家族的兴衰往往与家长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张廷玉的失宠,意味着张家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靠山。
更让人担心的是,在那个时代,政治失意往往不会止于个人,很可能会牵连整个家族。历史上因为政治问题而家破人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张廷玉的子孙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四月初八,84岁的张廷玉在桐城老家安然去世。临终前,他还在担心自己的身后事会不会给家族带来更大的麻烦。
让人意外的是,乾隆在张廷玉去世后,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
也许是念及这位老臣的历史功劳,也许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乾隆下诏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诏书中说:"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仍遵世宗遗诏,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这个结局,算是给张廷玉的一生画上了一个不算太糟糕的句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成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七】张氏后人的不同命运
张廷玉的政治遭遇,对他的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有三个儿子: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溎,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
长子张若霭在父亲失宠前就已经去世,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幸运。张若霭生于雍正元年(1713年),是张廷玉最看重的儿子。
他继承了父亲的才华,不仅学问好,而且擅长书画。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若霭参加殿试,原本可以考中探花,但张廷玉考虑到父子同朝可能会引起非议,主动要求降低儿子的名次。
张若霭虽然在科举上有所"牺牲",但仍然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他被直接授予翰林院编修,后来升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还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乾隆对张若霭也很赏识,曾经让他入直南书房,可以说前途无量。
可惜天不假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若霭随乾隆巡幸五台山时生病,回京后不久就去世了,年仅34岁。
乾隆特地下令按伯爵品级给银一千两办理丧事,足见对他的重视。张若霭的早逝,对张廷玉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也让张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纽带。
次子张若澄出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比哥哥小8岁。
张若澄的经历相对平稳一些。在父亲被贬的过程中,他表现得非常谨慎,既不为父亲过分辩护,也不与父亲划清界限。这种明哲保身的策略,让他在政治风暴中基本保全了自己。
张若澄同样有文学才华,擅长诗画。
乾隆曾经让他入直南书房,协助处理各种文书工作。在父亲被贬后,张若澄的仕途虽然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并没有遭到严厉的打击。他继续在朝中任职,虽然升迁缓慢,但基本保住了官位。
三子张若溎的情况比较特殊。
他走的是比较传统的科举道路,雍正年间考中进士后,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后来升至刑部侍郎。
张若溎的仕途相对独立,受父亲政治风波的影响较小。他一直活到了乾隆晚年,享年85岁,可以说是善终。
除了这三个儿子,张廷玉还有一个弟弟张廷璐,也是当时的重要官员。张廷璐历任三朝,学识丰富,是乾隆年间的重要学政。在哥哥被贬后,张廷璐表现得很低调,基本没有受到牵连。
【八】家族传承的智慧选择
张家能够在政治风暴中保全血脉,并且在后来重新获得一定地位,关键在于他们对家族传承的深刻理解。
首先是对教育的重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张家也没有放弃对子弟的教育培养。
张廷玉一生重视读书治学,这个传统在家族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的后代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为他们日后重新进入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政治上的谨慎。张廷玉的失宠给整个家族上了一课:在专制制度下,任何人都不能过分依赖政治权力。张家的后人吸取了这个教训,在政治上表现得更加谨慎和低调。
第三是对时势的准确判断。张若澄等人在父亲被贬后,并没有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适应新的政治环境。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重新为家族争得荣誉。
事实证明,张家的这些选择是明智的。到了乾隆后期和嘉庆年间,张家的后人逐渐重新获得了朝廷的认可。虽然无法再现张廷玉当年的辉煌,但基本实现了家族的政治复兴。
【九】历史的深刻反思
张廷玉的一生,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一个典型缩影。他的成功和失败,都与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
张廷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皇权的绝对服从和精准理解。在雍正朝,正是因为他能够准确把握皇帝的意图,才获得了无上的荣耀。
他的失败,同样源于对皇权的过度依赖。当乾隆的政治理念发生变化时,张廷玉却还在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这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更深层的问题是代际转换带来的政治风险。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意味着权力结构的重新洗牌。前朝重臣虽然有经验和威望,但往往缺乏与新君的情感纽带。
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建立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但与乾隆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义务。当这种义务与皇帝的个人感情发生冲突时,结果往往是悲剧性的。
张廷玉的悲剧还反映了满汉关系的复杂性。
作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的地位本身就是一个政治符号。当满汉矛盾激化时,他自然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乾隆对他的打击,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汉臣群体的一种警告。
从张家后人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存智慧。
他们没有纠结于过去的荣耀,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通过教育、谨慎和努力,他们最终实现了家族的延续和复兴。
这种务实的态度,比单纯的政治投机更有长远价值。
张廷玉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过度依赖外在的权力都是危险的。
真正能够传承下去的,是知识、品格和精神。权势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但文化和教育的价值却是永恒的。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张廷玉的经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与其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在的机遇上,不如把精力投入到自身的成长和提升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张廷玉从84岁时的政治失意到家族的重新振兴,这个过程跨越了几十年。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能否在逆境中坚持初心,在困顿中保持向上的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荣辱得失终将成为过眼云烟。
但那些关于坚持、关于传承、关于智慧的故事,却会永远给后人以启发和指引。这也许就是张廷玉和他的家族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配资行业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