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美国网友惊讶地问:“明明美国更发达,为啥我们大街小巷都有无家可归的人,中国却好像没有?是被藏起来了吗?”
这问题第一次撞到我脑子时,我也愣了。
确实,走在旧金山市中心,你很难忽视街头的帐篷和睡袋;地铁站口也常有人铺着纸板过夜。可是我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逛过许多夜晚,基本很少看到同样的景象。
于是这个反差就特别刺眼:美国人疑惑,中国人更疑惑。难道真是“藏起来”了?还是我们理解的“流浪汉”本来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答案其实和城市发展的轨迹有关
美国城市化早,住房市场彻底商品化,租金一旦上涨,收入跟不上的人就容易被“踢出局”,最后只能露宿街头。
旧金山和洛杉矶就是典型,房租比工资跑得快,帐篷城随之成片。
而在中国,情况完全不同。城市化发展虽然快,但绝大多数人背后还有一个老家作为退路。
大城市住不起,可以回去乡下住自建房,至少有屋顶和床铺。哪怕在大城市混不下去,回老家还可能有父母在等你,一碗热饭就能接住你。
我身边就有朋友北漂失败,最后回到二线城市继续生活。你说他算“流浪”吗?严格来说不是,因为他还有家可以回。
这种“家庭兜底”在中国是常态,而在美国就没那么普遍。
家庭与社会文化的支撑
我在神州住过几年,夜里常常会遇见环卫工人推着车子慢慢清扫街道,偶尔也能见到坐在长椅上的流浪人员。但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不见了。
后来和志愿者聊过,他们说:“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彻底没有家,而是暂时遇到困难,被家人或者救助站接回去了。”
这和文化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家庭就是最后一道安全网。
哪怕失业、破产,子女可以回到父母家,兄弟姐妹会伸手帮一把,亲戚之间也多少能兜底。社会观念里,“有难回家”是一种本能反应。
而在美国,“成年独立”是共识。孩子长大后就要自立门户,父母帮到一定程度就止步。朋友之间也不太会长期收留。
于是,一旦有人失业、离婚、得病,很容易滑落到“无家可归”的状态,缺少家庭网络的缓冲。
在旧金山,我见过一整排帐篷沿着人行道搭起来,警察路过也只是看看,不会强制清理。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只要没有明显违法,就不会驱逐。慢慢地,露宿者就固定下来,甚至形成“帐篷城”。
经济与住房的反差
我在洛杉矶见过一幕:一位穿着整齐的中年男子,推着购物车里堆满被子和瓶瓶罐罐,晚上就睡在高速桥下。他并不是完全“边缘人”,只是因为失业和房租上涨,被迫搬到街头。
美国的问题在于:房租和医疗支出占收入比例极高,一次意外就可能让人“破产”。社会安全网虽有,但并不能覆盖所有人。于是,一旦经济掉链子,就有人迅速跌到街头。
中国情况则不同。虽然房价高企,但租金与收入相比依旧相对可负担;同时,农村自建房是许多人最后的“安全阀”。
即使在大城市住不起,回到老家也能有瓦遮头。这让“彻底无家可归”的情况极少发生。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并不是没有流浪汉,而是规模小、停留时间短,不会在城市街头形成像美国那样的大规模“帐篷城”。他们要么被家庭接回,要么被社区、救助站、政府机构及时安置。
美国网友觉得“奇怪”,其实是两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在美国,流浪者被看见;在中国,流浪者被接走。
如果要用一句话收尾,那就是:“流浪汉不是被藏起来,而是被家庭和社会的网兜接住了。”
配资行业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