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最后一刻拒杀泽连斯基?别信,这根本不是仁慈,是阳谋!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扔出了一则猛料:俄军的“榛树”导弹早已锁定基辅的班科夫大街,目标直指泽连斯基的办公室。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普京一声令下。
但在最后一刻,普京说了“不”。
卢卡申科绘声绘色地描述,普京拒绝了这个“斩首”提议,避免了基辅决策中心化为废墟。听起来,像是一出战场上的“仁慈”戏码。
但千万别被迷惑了。
普京的词典里,从来没有“仁慈”二字。普里戈任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杀了泽连斯基利大于弊,导弹恐怕早就落地了。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不杀?
答案就藏在俄军过去三年的轰炸地图里。他们炸了乌克兰无数的发电厂、变电站、军工厂和交通枢纽,甚至在寒冬腊月把整个国家打回断电的黑暗时代。但有一个地方,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诡异的“克制”——班科夫大街。
这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
在克里姆林宫的棋盘上,一个活着的泽连斯基,远比一个死去的泽连斯基更有用。
泽连斯基早已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符号,是乌克兰抵抗精神的化身。直接用导弹把他肉体消灭,只会催生出一个更强大的“精神图腾”,一个让乌克兰人同仇敌忾的烈士。继任者为了政治正确,只会比他更强硬,和谈的路将彻底堵死。
普京要的,从来不是一个烈士。
他想要的,是让乌克兰人亲手推翻自己的英雄。
这就是为什么克里姆林宫的宣传机器,一直不遗余力地攻击泽连斯基的“合法性”,称他为“非法总统”。他们的剧本是,通过战场上的持续高压,耗尽乌克兰的战争潜力,让乌克兰内部产生厌战情绪,最终把矛头指向泽连斯基。
一个被自己人赶下台的“战争贩子”,远比一个被导弹炸死的“民族英雄”,对俄罗斯更有利。
理解了这一点,再来看卢卡申科的“爆料”和克里姆林宫的反应,就非常有意思了。这是一出精心设计的双簧。
卢卡申科,扮演的是那个口无遮拦、泄露“内部消息”的粗人。他把“斩首”这个选项赤裸裸地摆上台面,既是向基辅传递毫不掩饰的威胁,也是在帮普京塑造一个“手握生杀大权却保持克制”的强者形象。潜台词是:泽连斯基,你的命在我手里,识相点。
而克里姆林宫的发言人佩斯科夫呢?他用一句轻飘飘的“不予置评”完美地接住了戏。
这句外交辞令妙就妙在它的模糊性。
它既没有承认,避免了在国际上落下“恐怖主义”的口实,也不会让正在观望的特朗普觉得普京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
它更没有否认,保留了“斩首”作为一张随时可以打出的底牌,让乌克兰和西方必须忌惮。
一个放话,一个模糊。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这场表演,完美地实现了战略威慑的最大化。
说到底,现代战争早已超越了物理层面的摧毁。真正的高手,玩的是心理战和政治博弈。普京拒绝按下发射按钮,不是因为心软,而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悬在泽连斯基头顶的那枚看不见的导弹,远比发射出去的实体导弹,更具杀伤力。
让敌人活在恐惧和猜疑中,才是最高明的控制术。
配资行业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