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
图片
一、感冒:风池、合谷、大椎、外关、足三里(《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针灸之法,亦辅之。)
二、咳嗽:肺俞、中府、列缺、太渊、丰隆(“咳逆上气,唾沫,天容主之。”——《黄帝内经·灵枢》)
三、哮喘:定喘、肺俞、膻中、天突、尺泽(“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黄帝内经·素问》)
四、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合谷、阿是穴(“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黄帝内经·素问》)
五、眩晕:百会、风池、天柱、内关、足三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帝内经·素问》)
六、失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黄帝内经·素问》)
七、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黄帝内经·灵枢》)
八、呕吐: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膈俞(“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黄帝内经·素问》)
九、泄泻: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水分(“湿胜则濡泄。”——《黄帝内经·素问》)
十、便秘:天枢、大肠俞、支沟、归来、上巨虚(“大便难,其本在肾。”——《黄帝内经·素问》)
十一、高血压: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上实下虚,为厥巅疾。”——《黄帝内经·素问》)
十二、心绞痛:内关、郄门、膻中、心俞、厥阴俞(“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黄帝内经·灵枢》)
十三、糖尿病:胰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伤寒论》)
十四、月经不调: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归来(“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黄帝内经·素问》)
十五、痛经: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次髎(“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
十六、带下病: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阴陵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金匮要略》)
十七、颈椎病:风池、天柱、大椎、后溪、阿是穴(“颈项强痛,不可以顾。”——《伤寒论》)
十八、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黄帝内经·灵枢》)
十九、肩周炎:肩髃、肩髎、肩贞、条口透承山、阿是穴(“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针灸甲乙经》)
二十、膝关节炎:膝眼、鹤顶、阳陵泉、阴陵泉、血海(“膝者,筋之府。”——《黄帝内经·素问》)
二十一、面瘫: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黄帝内经·灵枢》)
二十二、三叉神经痛:下关、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面痛者,足阳明病。”——《灵枢·经脉》)
二十三、近视:睛明、承泣、风池、攒竹、太阳(“目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黄帝内经·素问》)
二十四、耳鸣耳聋: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侠溪(“耳聋无闻,取耳中。”——《黄帝内经·灵枢》)
二十五、鼻炎:迎香、印堂、合谷、列缺、通天(“鼻鼽不利,窒洞气塞。”——《黄帝内经·素问》)
二十六、牙痛:合谷、颊车、下关、内庭、二间(“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针灸甲乙经》)
二十七、咽喉肿痛:少商、商阳、合谷、天突、廉泉(“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针灸甲乙经》)
二十八、肥胖症:中脘、天枢、水分、丰隆、阴陵泉(“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素问·异法方宜论》)
二十九、荨麻疹: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邪气客于肌中,则肌虚。”——《黄帝内经·素问》)
三十、痤疮(青春痘):大椎、肺俞、胃俞、大肠俞、曲池、合谷(“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黄帝内经·素问》)
在上述统计的常见疾病针灸穴位中,部分穴位在针刺或艾灸时需注意。像风池穴,针刺时要留意角度和深度,以防伤及延髓。大椎艾灸要控温时。膻中针刺宜浅,防伤心肺。神阙多采隔盐或隔姜灸,针刺少用。极泉针刺应避腋动脉。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穴位,如关元、中极等,针炙均需谨慎,以免影响胎儿。总之,针炙应由专业医生操作,严守规范和注意事项,保安全有效。
图片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行业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