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加沙停火始终无法达成?当人道危机和国家安全碰撞时,谁来为无数被战争卷入的人们做主,又是谁下定决心让整个地区继续陷入痛苦的循环?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已经远远超出了新闻里的冷冰冷数字,也深深映射出一整个社会和世界的撕裂。
你可能已经在各种新闻平台看到,不管联合国怎么呼吁停火,也不管多少专家警告加沙地带人道危机持续加剧,现实依然没有太大变化。根据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的最新报告,加沙地带的粮食短缺已经到了极限,医疗体系几乎崩溃,超过20万人失去了家园,数以千计的儿童和妇女伤亡。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救援专家甚至直接用“濒临崩溃”来形容加沙当前状况。偏偏这种时候,许多国际组织的救援通道还常常因为军事行动无法顺利打开,想要帮忙的人直接被战火挡在门外。
越是在这种时候,如果有人能做出妥协,人们总觉得一切可能会有转机。最近,哈马斯同意了交出部分人质和武器的停火方案,还同意让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接手加沙,这实际上已经是很大的让步。换做在冲突刚爆发的时候,这种协议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周边国家,比如埃及、卡塔尔,作为斡旋方,拿出了详细的60天停火方案,里面涉及换人质、交权力、释放哈马斯成员,并由外部监督保证实施。方案一出,哈马斯很快就同意了,以色列安全内阁里部分成员其实也愿意点头,觉得可以考虑,但画面一转,主导权突然移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手上,他直接选择了拒绝。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都觉得既然哈马斯都递出了“橄榄枝”,以色列凭什么还死磕到底?这里不得不说,美国其实也插了一脚。特朗普政府没少向以色列施压,让他们至少做人道停火,以让人质的交换和伤员的撤离能顺利进行。美国还提出让阿拉伯裔美国人监督加沙的军力部署,这样既可以保证哈马斯不会继续发展武装,又不伤及以色列的核心安全利益。只是这些建议和推动最后都被以色列内部强硬派搅黄了,哪怕美国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到了关键时刻也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其实,以色列国内对停火的担心并不只是内塔尼亚胡一个人的想法。以色列社会里有不少强硬派公开表达过态度,他们担心哈马斯即使表面上交出了武器和权力,但地下地道、秘密网络等手段早已经相当成熟。这些担忧并不空穴来风,媒体上早就披露过哈马斯通过隧道从加沙向外转移武装和资源,即使最严格的协议都不一定能彻底清除他们的残余实力。一些以色列社会群体经常在社交网络或街头集会呼吁政府彻底清剿哈马斯,以免未来还有更大的区域安全风险。Haaretz等以色列主流报纸就是最直接的见证,许多报道中可以看到类似的声音:“不彻底解决,就会有第二次哈马斯。”
有了社会舆论和强硬的政策支撑,内塔尼亚胡对于停火协议显然比其他人更加拒绝。他的主要理论是,从2005年沙龙主动交还加沙地带的历史教训里吸取经验。当年以色列本希望通过撤离加沙实现长期和平,结果哈马斯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慢慢地在加沙站稳脚跟并继续打造武装。他担心如果这次再按照类似的协议撤兵,表面上哈马斯被瓦解,但实际上他们反扑的可能性不能被完全消除。这成了内塔尼亚胡非常坚持彻底摧毁哈马斯武装的直接理由,而这也是大量以色列决策层拒绝停火的根源之一。
在决策层的这种坚持之下,普通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加沙的灾情不断加深。每一次国际组织的警告出来,受伤的还是那些最无力的平民。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一线医院已经超负荷运转,救护资源远远跟不上前线的伤亡数字。人道救援虽然在外面排队,但前线炮火轰鸣,联络救援和物资运送难度巨大。某些地区甚至一天只能有几百人得到医疗救助,更多的人只能在废墟里等着奇迹发生。国际社会的指责越来越激烈,但以色列政府至今依然无动于衷——内塔尼亚胡的团队和坚决支持者只想等哈马斯被“清零”才罢休。
而停火方案的推进也因为美以之间的分歧陷入僵局。美国政府虽反复要求以色列放缓进攻步伐,至少人道停火,但在以色列内部强硬派面前,特朗普团队最终没多大实质影响力。整个方案的监督机制包括让“阿拉伯裔美国人”参与,但实际推动过程中,方案屡屡被搁置,各种细节讨论反反复复,就是没法落地。
停火方案虽然表面上集齐了“交人质”、“交武器”、“权力移交”等多重条件,在国际社会看来已经算是交出了底牌,但以色列的反应却没有随着哈马斯让步而松动。这也让整个停火谈判变成了拉锯式的推拖,哈马斯和地区斡旋方一次次降低条件,国际舆论一波波升级,但以色列的态度依然冷酷而强硬,加沙城的最后据点正面临全面军事打击。
在战火的阴影下,加沙地区持续被国际社会关注,无数无辜的人正在承受着超乎想象的苦难,都只因为各方在安全和和平之间无法找到平衡点。眼下不断升级的人道危机和地区混乱,谁能说最终不会影响到整个世界?也许,我们都该问一句:和平和安全到底能否同时实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配资行业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