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是高考录取的紧张时刻,从媒体和身边的情况来看,2025年高考季,一场悄然的观念变革正悄悄发生。
这周有一个热搜新闻,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据《南方周末》报道,江苏南通一位高考604分的女生——在当地妥妥的本科线高分——却主动放弃211甚至普通本科志愿,选择了一所高职院校,只为毕业后能顺利以军人身份入编制。
而另一边,北京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也悄然遭遇“遇冷”。
在山东、河南等高考大省,不少顶级学霸,主动避开清北,转而选择上交、复旦、浙大、甚至下一级学校的“王牌专业”。
一些高中班主任“苦口婆心”劝学生报清北,反被学生一句“我不想内卷”顶了回去。
这些故事放在十年前,简直不可想象。
但今天,在学历通胀,迅速泡沫化,以及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却是整个社会对“上大学”意义的理性、重新的评估。
展开剩余80%01
— Dr小鱼 —
名校情结开始松动
就业才是硬道理
过去三十年,中国家庭对名校的执念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名校=好工作=好生活”。
但现在,不少学生和家长开始发现,这个等式正在失效。
据《中国青年报》数据,2024年超80%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即考研”。
而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不足60%,其中不少来自“双一流”高校。
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军队文职、事业编、国企等稳定职业成了“香饽饽”——有编制、有保障、有生活节奏,成了新生代对“好工作”的全新定义。
那位江苏女生的选择,不是孤例,而是信号。
也许她只是比别人更早一步,看透了“学历只是敲门砖”的时代终结,提前将人生赌注押在“体制与保障”这张牌上。
02
— Dr小鱼 —
为什么越来越多顶级学霸“不报清北”?
清华北大曾是所有学生梦寐以求的终点。
但现在,不少清醒学生“选择绕行”。
原因至少有两个:
1、“好专业”比“好学校”更值钱
近年来的考研、就业数据显示,一些双非高校的计算机、护理、轨道交通、能源等专业,实际就业率和薪资,远超名校的冷门专业。
2、高不成低不就的焦虑
清北毕业的本科生,考研要进更顶尖的“黄埔班”(如清华姚班、数学中心),就业想进互联网大厂、投行、咨询。
但这些地方,不是太卷,就是不缺人。
而普通的公司并不想招清北生。
这导致清北生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成了就业困难户。
图表展示了“清北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五个关键就业满意度维度上的对比。(数据来源说明: 本图数据参考“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清北在“薪资满意度”“发展前景”等方面优势明显;
而在“生活节奏”“工作幸福感”“工作稳定性”等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生反而略占上风。
03
— Dr小鱼 —
高职教育
会不会像过去的中专一样火起来?
说不定真的有可能。
这几年上海等地方的“中本贯通”火得不行,很多家长发现读普高不见得能上好大学,最后高考完还是去个二本或者高职,倒不如初中毕业就走“中本贯通”。
少花钱不说,孩子也不累,一样能上本地的大学。
今年高考,绝大多数考生选专业胜过选学校。
高职也有点火起来了。
尤其是那些“就业强对口+体制内出口+地方编制”的高职专业,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上升通道”:
江苏某地级市一所高职学院,今年军队文职、辅警、社区网格员等体制类岗位“签约率”超90%,远超多数普通本科;
浙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年毕业生月薪中位数超6500元,个别智能制造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6%。
图表展示了2019–2023年高职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趋势对比。(数据来源说明: 本图表数据依据教育部历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趋势整理)
高职院校就业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从83%升至90%;
普通本科就业率则呈下滑趋势,从77%降至70%。
很多父母都表示:“只要孩子有一技之长,日子能过下去,就满意了。”
04
— Dr小鱼 —
时代的惊天大逆转
就在眼前
过去:考上名校,是人生向上的阶梯。
现在:找准路径,是走出内卷的出路。
这背后,不只是个人选择的改变,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成功”的单一想象开始崩塌。
当学历贬值,真正稀缺的,是能用的能力、生活的稳定性、以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新一代年轻人,比父母那一代更早学会了,不再为虚名拼命,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发布于:四川省配资行业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